“红脉铸魂 乡链赋能”乡村产业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调研团走访安徽歙县

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12

为探究徽州文化赋能特色产业经济的实践路径,2025年7月1日在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马仕锦、辅导员王瑞老师的带领下,“红脉铸魂 乡链赋能”——乡村产业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调研团一行8人来到安徽省歙县,先后参观了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陶行知纪念馆和黄宾虹纪念馆,深挖徽州文化沃土,探索文化传承和产业经济互促共进的宝贵经验。

调研首站,同学们来到了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一家始创于清乾隆四十七年、承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的中华老字号。随着讲解人的介绍,同学们先后走进制墨车间、描金车间,近距离地参观徽墨取烟、和料、刻模、制墨、打磨、晾墨、描金、包装的制作过程,感受制墨师傅们“轻胶十万杵”沉毅守拙的定力和描金女工们屏息凝神、心手相应的专注。随后同学们来到了安徽歙砚厂,了解了歙砚石料开采的来源与历史,知晓最优质的歙砚石料主要产自江西省婺源县,极为稀缺,市场价值高昂。同学们在雕刻车间观察了师傅因石施艺,将天然砚石化璞为珍的过程,同时欣赏了充分展现歙砚雕刻艺术精微雅致的大型歙砚代表作,亲自触摸了温润细腻的砚台表面,感受其“孩儿面,美人肤”的绝妙触感。依托国家级非遗技艺,老胡开文墨厂成功探索出了“非遗传承+现代产业+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为经济潜力,推动乡村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接着,同学们来到了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馆内展陈呈现了徽州的历史沿革、宗族社会、鼎盛徽商以及系列艺术成就,深刻认识到这片土地“崇文重教、精益求精”的精神特质,正是孕育徽墨、歙砚等特色产业繁荣的深厚文化根基。乘续对徽州人文精神的探寻,调研团走进了陶行知纪念馆,受到了凌文馆长的热情接待和亲自讲解。同学们在陶行知先生初中时期求学的古学堂旧址,齐声唱响了南京晓庄学院的校歌《锄头舞歌》,并参观了先生当年写下 “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的寄宿宿舍,切身体悟陶先生“爱满天下”的赤子之心。调研的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黄宾虹纪念馆。作为新安画派大家的“人民画师”,黄宾虹先生毕生致力于描绘祖国山河,其艺术成就深深植根于徽州沃土。同学们不仅领略到大师的艺术风采,更体会到浓浓乡土情怀,正是以陶行知教育思想、黄宾虹艺术情怀为代表的宝贵精神遗产,为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育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价值引领和不竭动力。

此次歙县之行,调研团不仅亲眼见证了徽墨、歙砚等传统工艺如何从深厚的文化沃土中生长为驱动乡村发展的特色产业经济,更溯源探访了孕育它们的徽州历史文脉,并切身感悟了以陶行知、黄宾虹为代表的先贤所留下的心系乡土、崇文重教的精神遗产。这次调研证明歙县正通过深挖徽州文化资源,推动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为特色产业经济,走出一条以文化赋能产业兴盛、以精神滋养人才培育的乡村振兴新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歙县样本”。

同学们在安徽歙砚厂合影

同学们参观描金过程

调研团感受歙砚温润触感

同学们在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合影

调研团在陶行知纪念馆合影

同学们认真听讲

调研团在徽州古城合影

 


编辑:郑琳

一审:王瑞

二审:马仕锦

三审:马传浩